诸生相从,于此甚盛。恐无能为助也,以四事相规,聊以答诸生之意。一曰立志,二曰勤学,三曰改过,四曰责善。其慎听毋忽!——王阳明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
龙场悟道明朝正德元年,公元1506年,贵州龙场,深夜。
“我悟到了,我悟到了!”一声突兀的大叫突然打破了夜晚的宁静,惊起无数飞鸟,声音从一间小茅屋里传出,屋里亮着灯,隔着窗户能隐约看到有一个人影站在屋子的中央,双手高举着一本书,屋外挂着一块牌匾,上面写着“龙场驿”三个大字,字体苍劲雄浑,与这间小小的屋子显得格格不入,原来,这小屋子居然是大明朝在贵州龙场的一个驿站,那屋子里的人多半就是驿丞了。
正德元年,时任龙场驿驿丞的正是王守仁,也就是在这一天,他悟到了人生的至理,在随后的岁月里,成功站到了世间的顶峰,一夜成圣,与孔子,孟子和朱熹并称“孔孟朱王”。
格物致知
展开剩余82%那么,这一夜的他究竟悟到了什么呢?这要从儒家的经典《大学》说起。《大学》被孔子列为儒家标准教科书,主要包括三个纲领: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,八个条目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八个条目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排序,通过诚意和正心做到修身,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,也是儒家的最高追求,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?
那就要通过格物致知了,关于这个问题,历史上很多大家都有解释,但是不管怎么解释都让人觉得很迷糊,王阳明就曾经按照朱熹的说法盯着竹子看了三天三夜,最后累晕了,其实,按照现代科学理论来讲,格物致知就是通过研究问题的表象来发现它们的内部规律,王阳明一直在追求的也是格物,龙场这一夜他悟到的也是格物之法: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。
这句话就是说,圣人的大道,我自己的心里就有,去求助外界是一件错误的事,这是阳明心学的起点,也是王阳明成为圣人的开始。
从儒家第一代圣人孔子到王阳明,期间共经历了两千年,王阳明之后又有五百年,这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,为什么就没有人能够悟道呢?世上一切事都有前因,才有后果,王阳明成圣绝非偶然,历史上也绝找不出第二个来。
状元有啥用?
尤其是对于五六十岁的阿姨来说,比起长发,短发更能展现这个年龄阶段女性的气质与魅力,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些短发的小技巧,能够让你的造型显得更加精致好看!
理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?这是周星驰电影中的经典台词,王阳明就是一只怀揣着梦想几十年的“老咸鱼”,他从小就不喜欢上学,经常在上课时间带着小伙伴们出去玩打仗游戏,自己做将军,排兵布阵,为了这件事,他的状元父亲王华没有少费心,学校待不下去,就给他请家教,可惜家教换了一个又一个,王阳明的学问却始终没有长进,有一天,老爹终于忍不住了,他把小王叫进书房,问他到底为啥不好好读书,没想到小王却反问老爹:“读书有啥用?”
老爹回答:“读书可以当状元,可以做官啊,比如你老爹我。”
小王还是不服:“状元有什么了不起的,历史上有多少状元,百年之后谁还能记得你这个状元?”
这里要给老王说句公道话,中国从隋朝开创科举制,到清朝灭亡,一共也就产生了638个文状元和185名武状元,明朝二百多年中也就90个,老王还是非常牛X的。
王华觉得儿子说的有趣,便问道:“那你觉得什么才是天下第一事?”
小王看着老爹,目光坚定的说道:“自然是做圣人。”
这一年,王阳明才十二岁,他心里自然不知道圣人代表的是什么,他只知道,圣人很牛,历史上一共也没几个,人活一世,要做就要做最牛X的事,二十多年后,小王果然成了阳明先生,百年之后,人们之所以记得王华,也是因为生了这么个圣人儿子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
为了当圣人,王阳明尝试了能够想到的所有办法,先是在按照朱熹的理论去格竹子,端坐在院子里盯着竹子看了三天三夜,最后把自己格晕了;
为了当圣人,他在结婚的当天跑到山上的道馆里像老道寺请教道法,唠了整整一夜的磕,搞的老丈人很是恼火,以为女婿逃婚了;
为了当圣人,他在十六岁时单枪匹马闯出山海关,穿着汉人的服侍在鞑靼的地盘上弯弓搭箭........
诸如此类的疯狂举动,王阳明还做过很多,这些经历就像水一样慢慢聚集着,只等一个合适的契机喷涌而出,这个契机正是大宦官刘瑾给的。
正德元年,宦官刘瑾专政,迫害朝中官员,王阳明时任南京兵部主事(南京的官衔看着唬人,实际上没什么权力),上书请求释放被迫害的戴铣等人,这件事遭到了刘瑾的记恨,没过多久,王阳明就被重重打了四十杖,差点被打死,随后又被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。即使这样,刘瑾还是不解恨,又派锦衣卫在路上追杀王阳明,被他伪造跳水现场逃出生天,九死一生之后,王阳明辗转来到了家里,见到了父亲王华,父子之间发生了一段对话:
王华:“你往后怎么打算?”
王阳明:“如今刘瑾擅权,一心要取我性命,只能等他倒台之后再做计较。”
王华:“你怎么这般糊涂,你的官是朝廷给的,不是刘瑾给的,你如今不去上任,就算刘瑾倒台了你还有复起之日吗?你不是还要做圣人吗?一个小小的刘瑾就把你唬成这样了?知不可为而为之,这才是我辈读书人该有的骨气。”
蛮荒之地
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,人无三分银”这是自古流传的一句关于贵州的谚语,极言此地之恶劣,除了环境之外,此处夷汉杂剧,冲突不断,再加上万里之遥的路途,王阳明就算活着到了这里,也得扒层皮,而所谓的驿站,就是一间破茅屋,根本没有人来住。更为恶劣的是,王阳明带到这里的仆人刚到就病倒了,一个个半死不活,他不仅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恶劣环境中照顾自己,还要反过来照顾仆人,给他们治病。
对于那些苗人,王阳明与其他人的处理方式不同,他不仅把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他们,还自己建了一个私塾教他们的孩子读书写字,人心就是一面镜子,你对它笑,他就对你笑,你对它哭,它也会对你哭。
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”也正是这样的苦难才最终成就了王阳明,从十二岁开始,到三十七岁悟道,王阳明所付出的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期货的杠杆是多少,非常人才能做非常事,当你抱怨生活时,先想一想自己付出了多少。
发布于:天津市